斷捨離 新.片づけ術: 断捨離

這篇只記下重要的東西,尚未整理,所以雜亂無章。

斷捨離
斷絕不需要的東西,捨棄多餘的廢物,脫離對物品的執著,改變30萬人的史上最強人生整理術!
新.片づけ術: 断捨離
山下英子——著
羊恩媺——譯
平安文化——出版
「斷」 = 斷絕不需要的東西
「捨」 = 捨去多餘的廢物
「離」 = 脫離對物品的執著

主角不是物品,而是自己。

「我要用」所以「必要」的思考模式。主詞永遠是自己,時間軸則永遠都是現在。
注意自己提問時的主詞,是「我」還是「物品」?一旦養成經常自我提醒的習慣,這麼一來思考模式就會自動轉向針對物品的量與質,並作出是否需要的判斷。如果毫無自覺,就算是沒油的打火機也會珍惜地收藏著不丟掉吧。只要用不到就丟掉,如此一來才會逐漸形成「因為真的能用我才再用」這種思考模式。
除掉廢物、垃圾、灰塵,就能除掉「停滯運」和「腐敗運」。

「收拾」
篩選必要物品的工作。篩選時的關係軸是「自己和物品的關係」,以及「現在」這個時間軸。也就是說,試問這個物品和自己現在的關係是否還存在,進而選擇。

把不要的物品送出家門,才是斷捨離中「收拾」的意義。

先診斷出物品從您身上奪走多少能量,接著透過縮減物品的行為,即能自我改善,這就是斷捨離的精隨。

丟不掉的物品,是不是五次之中有四次不會使用呢?

「可惜」並不是丟棄物品的赦免令,而是對於物品的珍惜。

透過單點完美主義,來開啟「收拾」的切入口。

選擇「適合現在的我」的物品之後,連「整理」都不用了!


針對棄置的雜物,細分為:
  • 不用的物品
  • 在用的物品
  • 執念的物品
無法丟棄物品的人,分為:
  • 逃避現實型
  • 執著過去型
  • 擔憂未來型

「只要挑出七、五、一成就好了」
看不見的收納只能放滿七成。為什麼呢?因為這會讓人有想要好好整理的心情,在某環境論中曾提到,三成的空間會成為物品的通道,物品有了轉圜空間,就會讓人想收拾整齊。
花費功夫收納不需要的物品,是無法從根本解決問題的。
看得見的收納,拿到美觀的最高限度是五成。五成其實是非常少的,但畢竟讓人看見一大堆東西,根本稱不上美觀。不過,就算同樣是看得見的收納,書架和CD架則會因為職業和興趣大幅左右數量的底線,所以不要只篩選出真正必要的物品,最後還是要將數量控制在五成左右。 
展示收納。這個階段的收納量只有一成,換言之,就是最低限度。舉例來說,我們去美術館看畫,印在展覽宣傳單上的代表性名畫,多半都會很醒目地單獨掛在寬敞的空間吧?
真正提升斷捨離層次的,其實是「總量規制法則」。在總量規制法則之中,實行者可以同時擁有五項喜歡的物品。先用「斷」來打造只有自己真正愛用物品的環境,假使又有了新歡入手,就將之前排名最後的物品丟掉。建立起這種循環會發生什麼事呢?自然就只會有高等級的物品留下來!自己本身的層次也會跟著提高,而且篩選時已經不會模糊焦點了。這麼一來,就能培養「永遠使用前五名物品的最棒的我」了。
規制總量來嚴選愛好,自動升級為高層次的自我。

將收拾物品需要的動作縮減至打開門、拿出來等最多兩個動作,省去無謂的動作,就不會有多餘的壓力。

「斷捨離的目標,就是整個社會上的物品都能適得其所。」

遵循本能和物品打交道,物品只會有增無減。關鍵字是「每次」。

我們會因為折扣而蒙蔽視線,看不見「是不是真的適合自己的品味」。

探討如何丟東西時的用字遣詞,就可以看見人們的內心深層的一面。

每樣物品都精確使用、完全掌控,並且與喜愛的物品「相親相愛」生活在一起。

物品是自己本身的投影。既然這樣,物品還是又棒又新最好。

物品要使用才有價值
物品在此刻需要它的地方才有用處
物品要適得其所才顯美麗
自己的周遭充滿著能用卻不用的東西,但在世界某個角落,卻有人在物資不足之中,還是堅強地過著嚴苛的生活。

熱門文章